在课改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温江区和盛中学课改工作总结

 来源:和盛中学科研组发表时间:2011-3-24 10:22: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3年秋季在我区全面展开,它的实施,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给沉寂已久的课堂注入勃勃生机,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六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通过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精神,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新课程实验指导思想:坚持科研为教育教学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基础教育课程实验,促进了学校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回顾这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既有山重水复之迷茫,又有柳暗花明的惊喜!现将我校课改实验研究的变化和成绩作出总结与反思:
  一、统一课改思想,加强课改领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应对知识经济化和全球化挑战,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潮,寻求素质教育新突破的重大举措。用新课程思想武装头脑,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是每一个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唯一的选择。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走进新课程,胜任新课程的基本保障。为了使课改实验得以有效实施,我校成立了以校长龚礼树为组长,分管副校长杨浪为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统一课改思想,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由教科室作为专业指导机构负责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由各教研组、各学科备课组具体实施。同时建立新课改实验的保障机制,设立课改专项经费,为新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物质条件。
  二、加强课改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
  六年来,我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和“面向全体,骨干先行”的原则,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进修学校举办的学科培训,全体教师都通过了区教育举办的新课改通识培训,在此基础上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和教研制度,注重培训内容的广泛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采取分散指导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强调针对性、突出生成性、体现操作性、强化反馈性,并发挥已参加培训人员的辐射作用,以汇报、交流等方式向其他教师渗透。同时,以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支持和鼓励教师撰写新课改中的教学心得体会,并且利用多种渠道向教师介绍新的教改动态,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开展课改校本教研“三课活动”活动和校本课题研究,认真实践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提高校本课题研究的研讨效果,精心制定课改教研活动计划,落实校本研讨制度。并按照区研培中心“五个一”工程的要求开展课改实验工作。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写课后反思、典型教育教学个案和教学心得,并将教学经验总结、提升、物化为教育科研成果,积极参加市、区级以上的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工作,每学期开设一堂研讨课的教案设计和参加课改学习培训记录以及班级学生成长档案,课改实验工作小结或体会等内容。使教师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通过加强对教师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了新的教学理念,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稳步上升和很大的改观,老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也逐年得到提高。至此我校连续六年来获得温江区教育局综合督导评估一等奖。
  三、大胆探索新课改,努力实践新课改。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校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结合常规教研,把“教学八认真”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和作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地位,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传统的教学业务学习活动由教导主任一言堂,内容由学校指定,这种模式内容无针对性,方式单一,形式死板,不能引起教师共鸣,不能调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目标与效果不一致的问题。我们改进教研模式,杜绝一言堂现象,坚持“自主——探究——合作”的教研模式,实施“出示问题情境——组织探讨交流——总结教研效果——激发探究趋向”的活动方式,研究身边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树立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一)、实施主体性工程,创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主要抓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正确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现行教材往往与科技发展脱节,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教师应该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对现行教材采用‘删、看、讲、补”四字方针。
例如,我校语文组通过对校本教研理论学习和先后达十次听评曹凤如老师《云南的歌会》和王大敏老师的《竹影》课后,并以严凤霞老师的《云南的歌会》、王大敏老师的《竹影》教学为依托,采用“课前集体备课——主研老师上课——全体老师评课——主研老师调整后再上课——全体老师再评课”即“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五段式教研方式,先后开展教研活动达十八次之多。 
  第二方面大胆改革,积极推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教育行为的转变”,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发展地位。
例如,我校语文组在开展校本教研的时候,非常注重教学反思,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余琼英老师在执教《雷电颂》中认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即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内容、层次、情境、重点词句、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让学生有疑而质、有感而发、有感而写,使学生思想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张扬。……整个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小组交流、切磋为辅,教师应邀参加小组交流,参与到学生中去,……课堂气氛活跃,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又在愉悦的自读自悟中提高了自主阅读的能力。”严凤霞老师在执教《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以人为本,注重创设开放的人文情境,平等交流,把学生从压抑的心境中解放出来……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让学生独立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真正得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落实”。
又例如,我校语文组郭琼英老师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一改常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谈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困惑,最后才将芜杂的感受和体会条理化。“……万万没有想到,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也能产生如此深刻的感悟!当今的语文课,太需要让学生以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来读书了,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其间产生的感受往往比受制于老师出的思考题进行阅读的感受要鲜活丰富得多!……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走进语文新课程。” 我想,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是举不胜举的。
第三方面鼓励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集音、美、文、艺于一体,正确再现情景,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效用,学生十分欢迎上这样的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注意点”三点到位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三基落实,逐步形成“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注重创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特色。
例如,2010年3月,全区举办的校本教研赛课活动中,音乐老师石柱的公开课《下雨真好》获中学上片组一等奖。2010年2月,执教的《鼓浪屿之波》一课在温江区2010—2011年度中学音乐赛课活动中荣获全区二等奖;另外兼任的七年级4班思想品德获全区(及格率、平均分、优生率均为)第一名,七年级5班获全区第六名,并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开展新课程教学研究,大部分教师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首先,建立平等、新型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以平等、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包括学生的独特性、兴趣、专长、对教科书的质疑和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良好的干群关系,和谐的校园教学氛围,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校多年来取得温江区农村中学督导综合评估一等奖的宝贵经验。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和盛中学全体老师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在校领导龚校长人文、科学、民主的正确领导下,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正茁壮存成长为我校的中坚力量和教学骨干。正是在这样一种和谐、人文、民主的教学环境和多年来保持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干群关系的精神鼓舞下,和盛中学的老师创造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在这春风和煦的3月,收获的是一串串教师成功的喜悦,是一个个鲜活的感人事迹。和谐的氛围,创造的天空,让爱的雨露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坚持爱心教育,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留守儿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健全人格,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家乡的情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积极物化成果,用理论指导实践,研究学生心理,做好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管理工作。
  其次,注重科学方法教育,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凭借新教材能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活泼,栏目设置丰富多彩,有效实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等优势。利用分组教学法,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协调本组同学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探究科学的态度,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石柱老师在音乐教学工作中,他努力地按照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并结合他所承担的艺教研究课题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如:2010年,音乐教学论文《让开放的音乐课堂成为创新的舞台》获温江区教育学会一等奖,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论文《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区教育学会艺教专委会二等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近三年来物化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共有30多篇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市、区奖励。2009年1月,我校艺教课题研究报告《关于农村学校音乐唱歌课的研究》获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12月,论文《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获2009年度区教育学会一等奖和成都市教育学会教育改革与实验专业委员会二等奖;2010年1月,教学论文《让开放的音乐课堂成为创新的舞台》荣获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委会首届会员论文评选三等奖。2010年3月,由本人所承担的国家艺术教育课题子课题科研成果《关于农村中学校音乐唱歌课教学的研究》荣获成都市教育局颁发的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8月,教学论文《一篇学生作文引发的感想》在中国教育杂志社举办的“新课程与创新教育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该论文并于2010年12月发表在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州古今》第12期。
  再次,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强化知识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创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方式:运用鼓励性、赏识性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
  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鼓励性”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
  例如,教音乐的石柱老师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让学生进行音乐资料的收集,进行各种各样的音乐创造活动,让学生比唱歌的习惯和方法,比音乐创新能力的强弱,这样在音乐课堂中激活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到课堂气氛活跃而充满愉悦和美感。同时又做到了师生共同参与,最终营造出民主、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和无限的创造力。如2005级5班学生廖万鹏在他的作文《用音乐触摸心灵》中对石老师的音乐课堂教学作了很高的评价。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写成一篇题为《一篇学生作文引发的感想》的教学案例获温江区教育学会三等奖并被编入区优秀教学案例集子。2007年8月,《一篇学生作文引发的感想》这篇教学论文在中国教育杂志社举办的“新课程与创新教育论文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该论文并于2007年12月发表在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州古今》第12期进行全国交流。另外,我在教学活动中常常运用实物投影仪、幻灯机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使音乐课堂更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的良性健康发展。
  根据课标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测评体系。对学生课业得分的评价是:试卷分数只占学科得分或叫“课业分”的30%~40%,其余的“课业分”占60%~70%;各班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独立的档案,内存该学生的各种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个体信息,包括班主任评价、家长对其的评价和希望。学生档案材料随着学期进程应不断充实各种动态信息进去,以便全校老师尤其是该生的各科任教师给该生打“课业分”,做到因材施教而且综合测评。
  (三)认真抓好各教研组的建设,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在反思中升华。
确立以教师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模式。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引导老师自主提高专业素养、业务能力、科研水平。通过各教研组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各教研组自身的队伍建设,以各教研组为发展、交流的平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通过校本培训既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又要着眼于教师长远发展,为此,我校在校本教研的内容的选择上总体原则是:立足教学,促进成长。内容安排上既有通识、课标、教材研究,课题研究,又有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以研代训、研训结合”的实践性研究(教学观摩、案例交流、教学反思、写教后记等)与评价性研究(课例评价、听课评课、教学竞赛),还有素养性培训(阅读中外教学论著,各类课改资料、书籍、写读书笔记等)。开学初我们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校本教研课题方向和目标,每个教师都写出了自己关心的、需要的、难以解决的内容,我们从中筛选出具有共性的,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和教师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定为校本教研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教师关心、热心、钻心,为培训、教研实效提供了前提。
例如,我校坚持校长、主任在活动中率先垂范,每周参加每周一课的听课研讨活动,每周深入课堂听随堂课至少3节,和教师一起研究备课,探讨课堂教学得失。每位干部确定蹲点班级和帮扶教师,教研组长每周至少听本组三节随堂课,与教师一起研讨,一起发展。在校领导和教研组长的垂范和促进下,广大教师投入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确保了校本教研不流于形式。通过学校教科室引导教师在研究课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觉调整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校本教研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之间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教研气氛,提高教育科研质量。
我校语文组一直注重同伴互助、交流和反思。在校内开展多层次的教学研究,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校内的多层次研究为:教师个体的自主研究,学科组对教师的合作研究。比如:2009年3月,曹凤如老师参加片上赛课《端午的鸭蛋》,首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目标:①探寻文章内容与结构,着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②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习惯:⑧理解作者通过记叙小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初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习惯。并且设计了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导趣入课)——整体感知(激趣赏读)——主题情感探究(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拓展延伸)”。针对贾静的设计,语文组老师积极参与,出谋划策,重点紧扣校本教研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谈自己的看法。曹凤如老师说:“本课是讲读课,不能按常规完成,主要应该抽取几个片断,针对几个问题重点研读,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郭琼英说:“我认为应该以学生的体验为线索赏析全文,如导入激趣,实物演示,配音表情朗读,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培养自主朗读习惯。”校长龚礼树说:“对于主题情感的探索,应该把重点放在文中对乡情的表现,从文中找出并细加体会,探讨,这是对探索习惯的培养,对以文本为依据的研讨习惯的培养。”余琼英老师说:“拓展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一种尝试,设计问题应该重视学生生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讨论还在继续,不久,一套完整体现我校校本教研的教学设计就出现了。课前,余琼英老师还帮严凤霞老师准备了教具——两个热乎乎的咸鸭蛋,为她上好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严凤霞老师在进行反思时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从操作意义上懂得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之大,只要处处从学生的视角考虑,给他们某些方面的启示,那也不枉一堂课的承载意义。
近期,我们又开展了一次调查,有些数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100%的科任教师能够做到平均一个月读一本好书,其中60%的教师平均每月至少阅读两本好书,90%的教师脱离教参和备课手册能在2小时内有效备好课,100%的教师每学年至少能写出一、两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等。六年来,全校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课题阶段总结、教学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国家、省、市,区级等各种科研成果奖励多达400多篇。2005年6月,我校语文组参加“校本教研”片级教学竞赛荣获二等奖。2009年1月,音乐老师石柱撰写的艺教课题研究报告《关于农村学校音乐唱歌课的研究》在2004年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区教育学会一等奖。另外我校的年轻教师倪华鹏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内成长为全区教学能手,郭琼英老师和刘敏老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已成长为全区的语文和英语学科带头人。全校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在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课改成效突出、科研成果显著。
  由于我校在实施课改工作中扎实而有效的工作,使得这六年来在各学科教学成绩、学科教学竞赛、学生艺术活动、教师赛课、教育科研成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其中,我校连续六年来获得区教育局综合督导评估一等奖,每年初三毕业升温中和二中的人头数、升学率和一次性合格率都位列全区前矛;2007年全区初中数学、物理竞赛获全区一等奖;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如演讲比赛、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等多次在全区拿大奖;有20多位教师参加市、区级的“三课活动”比赛获奖。其中,市级赛课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区级一等奖4人,二等奖 5人,三等奖8人;近六年来全校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课题阶段总结、教学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国家、省、市,区级等各种科研成果奖励多达400多篇。有2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其中有余琼英老师被评为全国的“优秀教师”和成都市的“三八红旗手”。六年来,有2人为区学科带头人,有10多人次被评为区教学能手,10多人次被评为区优秀青年教师,20多人次被评为去教坛新秀。
  五、教师的思考与困惑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诸多迷茫与困惑:
  1、不能完全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灵活的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好的重点难点落实不了,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引,顺着教师讲课的路子的问题教师欢迎,如果是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
  2、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习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
  3、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平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的变化,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
  4、许多课需要大量的直观性的材料来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其想象力和理解力。但由于录像机、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室等仍不足,难于把备课中的一些重要的材料展示出来。
  5、由于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有些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
  6、由于农村学校学生素质较低,课堂中给学生自由讨论机会,常遭遇离题万里或是默不作声的尴尬,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常遭遇课堂秩序纷乱或死沉的境况。
  总之,通过六年来的实际,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课程改革这条路充满艰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拓进取。我们坚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课改工作将更上一层楼。
                                         

温江区和盛中学

                                      2011年2月28日